原来,80年代已经是30年前了! 

2018-01-10 19:29

80、90年代,很多人正值青春,不知不觉,二三十年过去了,仿佛很多事还发生在昨天。那时候城市没有现在繁华,农村比现在热闹,生活非常清苦,但人们淳朴简单,获得的快乐,一点不比现在的少~

那时的生活,单调却不枯燥

从前没有煤气灶,更没有电磁炉,用柴灶做一顿饭,屋里烟雾缭绕,炒着菜,还得坐下添柴火,但是做出来的饭菜特别可口,好怀念这个味儿~

80年代初期,喇叭裤成为时髦的标志,大街小巷都是喇叭裤的身影,后来这种裤子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。谁能想到,30年后,喇叭裤又风行起来。

“五五开”的发型在年轻人中很流行,大家不约而同都换上同一个发型,现在看来,还挺精神的。

闲暇的时候,女人们经常聚在一块,边织毛衣边聊天,男人们穿的毛衣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老婆一针一线亲手织的~

黑白电视在当时可是奢侈品,通常一个村子只有一两台,一到晚上,邻居们都涌进来看电视,像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型影院。

写信在上世纪还是比较常见的联系方式。那时候的车马都慢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。

从前城里的小河,还是能钓到鱼的;从前头顶的天空,还不是灰蒙蒙的,真怀念啊。

在小商铺里,拨算珠是比较流行的算账方式。但是现在年轻会计的阵营中,几乎没多少人会使用它了。

走在街头巷尾,已经能听到流行歌曲,那时候的歌真的传唱度超高。

马路上几乎看不到机动车,也不见红绿灯,自行车才是普及的代步工具,交通一点也不拥堵。

那时候,能有一辆这样载重的“凤凰”牌自行车,你家一定就是村上比较富裕的人家了。

一辆桑塔纳在当时就算豪车了,绝不亚于现在的奔驰宝马......

上个世纪末,有钱人家开始装上座机电话。只可惜不到20年的功夫,它就渐渐淡出了通讯舞台......

过去的人们拍照都很老实,不是站得端端正正,就是一张张严肃脸。那时候拍照还是用胶卷,也没有自拍这种玩法,更谈不上美颜和PS了。

过去钱真的很值钱,几分钱可以买到鸡蛋,几毛钱能够吃到中意的零食,月入几千便很可观,而90年代北京的房价也只有2000元一平。

那时的年味,很浓很浓......

人们为了置办年货,去集市上赶集时的拥堵热闹画面,真的是万人空巷,但现在怕是很少见到了......

从前,腊月24大扫除是一件大事,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把家具清出来,彻底清洗一遍,大人小孩都得参与。

1983年,首届春晚上映,郑绪岚穿一件粉丝毛衣上台,演唱电影少林寺的经典插曲《牧羊曲》,这首歌当时传遍大江南北。

从此以后,春节联欢晚会都会现场直播。吃过年夜饭,全家老少聚在一起,观看春节联欢晚会,成了过年必备的活动。

按照习俗,年前要洗浴、理发,去掉一身晦气,俗话说:年前不剃头,年后百事愁!人们剃头图个清爽,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到来!

新衣服自然是少不了的。80年代,许多人家会去集市上买布自己回来做,做成的新衣服一定要等到过年才能穿。

贴春联是每家每户必做的事。每逢腊月时爸妈他们就会请文笔好的先生写对联。现在的对联都是机器打印的,总觉得少了点儿味道。除夕贴对联,大人们贴,小孩们在一边打下手,一片欢天喜地的景象。

对于那时的孩子们来说,灯笼可是个稀奇玩意儿呢,提着红色的小灯笼到处跑,别提多开心了。

过年也要吃饺子。一来饺子在古代是过年祭祖后的食品,二来饺子形如元宝,取“招财进宝”之音,三来饺子有馅,便于包住吉祥与喜气。

年夜饭,一家人围在一起大快朵颐。那时候不像现在,猪肉这类荤菜只有过年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。也许这也是那时年味浓的原因之一吧。

夜晚孩子们聚在一起放各种各样的烟花。胆子大的孩子直接去点火,胆子小的孩子则躲在一边远远地看,各有各的乐趣~

那时的我们,这样上学和玩耍

早上出门前,一定要找到红领巾系上,一条小小的红领巾,夹着汗臭味,即便是集体晨跑,也不能把它摘下。

那些年生活条件差,父母为生计奔忙,老大成了照顾小孩的主力,连上学也带着弟弟妹妹。还要分担家务,放学回家,喂猪、赶羊,一件都不能落下。

“老鹰捉小鸡”总是玩不厌,一大群孩子在田地里,拼命躲闪,累了倦了,直接往地上一趟,也不怕脏衣服会变得更脏。

不论是课间休息还是放学时间,总能看到一群跳皮筋的女孩们,也不知是谁那么厉害,一根普通的橡皮筋竟能变换出这么多玩法。

那时候的玩具很简单,但快乐一点不少。一个铁圈随便一滚就是男孩们最爱的风火轮,一个玻璃弹球可以玩一个下午,直到父母满村子叫着“吃饭了”,依旧舍不得回家。

放学了,约上一群伙伴,到河里捕鱼,有时候还比谁的水漂打的远,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,一点都不物质。

那时的演艺界,出了许多经典

86版西游记,一经播出,就轰动全国,造就了89.4%的收视率神话。这部老少皆宜的电视剧几乎每年都会播放,是公认的经典,难以被超越。

跟着《西游记》火起来的还有里面的音乐,没有歌词的《西游记序曲》,空灵、唯美、气势磅礴,音乐一响,就知道电视剧要开始了。

还有那首人听人爱的《敢问路在何方》,“你挑着担,我牵着马,迎来日出,送走晚霞……”,歌词振奋人心,师徒四人走在瀑布上的场景历历在目。

87版红楼梦,深得原著精髓,人物刻画传神,叙事强劲有力,布景精致逼真。而这个版本的音乐同样也被奉为经典,如《枉凝眉》等歌曲。

94版三国演义,原著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段落和故事情节,都得以在剧中生动体现。其中最吸引馆长的,还数唐国强版的诸葛亮了。

98版水浒传,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创新,一经播出,便好评如潮。除了经典的剧情,刘欢演唱的主题曲“好汉歌”也成为热门金曲。

98版《还珠格格》,小燕子与紫薇,一动一静,一粗一细,却个个深得人心。那时候馆长中午上学经常迟到,就是因为要在家里看《还珠格格》。

那一首《当》被传唱至今,是KTV点唱热曲,多少年轻的中年的人唱着这首歌,纪念洒脱的青春。

新白娘子传奇,白蛇真的是美呆了,虽然不明白许仙为什么是个“女人”,但还是觉得剧情很精彩,结局很完美。

那时候,香港的乐坛是个神话。还记得那个在80年代就风靡全国的beyond乐队吗?光辉岁月、海阔天空等经典歌曲至今仍在被人哼唱。

还有90年代红极一时的香港“四大天王”,除了有让人羡慕的颜值,他们还有让人仰慕的才华,刘德华、张学友的歌深受大家喜欢。

既然提到了“四大天王”,那就不得不提一提同年代人气一样旺的台湾“四小天王”了。当年也是满脸的稚嫩,丝毫不亚于现在的“小鲜肉”。

那时港片里的美人,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迷人气质。

一代佳人邓丽君,她的倩影和她的歌曲将永远回荡在我们心中。

那时的互联网,才刚刚起步

1987年,北大教授钱天白向德国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,主题是“越过长城,通向世界”。钱教授也因此为誉为“中国互联网之父”。

1995年,张朝阳放弃了美国的体面生活,决定把互联网带到中国。3年后,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——搜狐网成立,张朝阳也被奉为“中国互联网第一人”。

1998年,马化腾还只是个年轻的的程序员。听了张朝阳互联网演讲,心潮澎湃,他决定将一直在做的寻呼软件改成OICQ,后因版权纠纷而改名,才有了现在的QQ。

同年,34岁的马云成为北漂一族,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,年底带领团队登长城,一群人心情沮丧,看不到希望在何方。

回到杭州后,他在自己家里创办了阿里巴巴,如今阿里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巨头,这在20年前,是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
还是这一年,毕业两年的刘强东不过是一个青涩的年轻人,拿着1.2万元积蓄来到中关村,租了一个小柜台,专售刻录机和光碟,柜台名叫“京东多媒体”。

1999年,李彦宏已经在美国深造了八年。这一年,他借着搜狐的案例在硅谷四处游说投资人,回国创立了百度。

30年一晃就过去了,

走过这段光阴,很多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

谨以此文纪念那些年我们逝去的青春